第459章 港片现状-《走出香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至少他不会有抗拒,逆反的心理。”蔡致良说道:“阿尧在欧洲留学,可以在东来贸易行发挥他的特长。”

    “特长?”蔡勋没觉得蔡致尧适合贸易公司。

    “语言特长,可以多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。”蔡致良说道:“东来贸易行在德国是有不少业务的。”

    蔡致良其实更想把蔡致尧仍在德国,加入瓦格纳汽车公司,但是大概率蔡勋与蔡明浪是不会同意的。在他们看来,以蔡致尧当前的这种状态,并不适合远离他们的视线。

    但是他们把蔡致尧看的越近,就越发激起蔡致尧的逆反心理,凡是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,都是蔡致良所反对的。

    或许从更为专业的角度,蔡致尧是有些抑郁的,只不过大家都不愿往这方面想,因为这一般会被认作是神经病。

    “你跟他多联系,看看他是否愿意听你的。”蔡勋说道。

    “等美慧婚事之后,我再跟他谈。”蔡致良问道:“他什么时候回来?”

    “下个月就回来了……”蔡勋叹道:“你这又要走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妈现在快成哲学家了,等下个月她回来,先开导开导阿尧。”蔡致良笑道:“也可以让阿尧去纽约住几天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一起吗?”蔡勋皱眉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这也走不开啊。”蔡致良道:“不过,等美慧婚礼的时候,我肯定会回来的。”

    蔡勋这才意识到还有蔡谔的存在,道:“你安排好行程,至于阿尧这边,还是先回港再说其他吧。”

    “也行。”这也不是一时着急就能解决的问题,蔡致良道:“您还是多考虑一下我的建议。”

    蔡勋点点头,如今孙辈一个接一个成人,确实该轮到蔡致尧了,还是最不省心的那一个。

    祖孙二人谈论了许久,蔡致良一方面希望能够分散蔡勋的注意力,也希望在美慧婚礼之后,蔡勋仍有事可做。

    只是临行之前,蔡致良还是见了陈强一面。

    1993年,历来被认为是港片由盛转衰的一年,而其缘由,就不得不提台湾片商对于港片的抵制。

    八十年代以来,由于台湾本土电影缺乏商业价值,台湾片商由此将目光投向了港片,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,大量明星公司的成立,背后基本上都有台湾片商的身影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,台湾片商出手十分慷慨,只要香港制片人提出个故事题材和列出明星阵容,他们就可以先拿出数百万现金来买这个计划(俗称“买片花”)。也因为其信赖明星效应,以至于明星片酬水涨船高。而后世最为知名的大扑街,王佳卫的《东邪西毒》,就是这个时期的特殊产物,目前尚在制作当中。

    这种“买片花”,等于将所有风险都推给了台湾片商,以致于这个时期,港片制作周期不断地刷新历史记录,9天拍完一部电影并不是传说,而至于台湾片商能否赚到钱,就不是香港电影人所考虑的事情了,因为在电影拍摄之前,就已经收回了成本。

    所以在这种情势之下,扑街的电影和无法按期交货的港片越来越多,以致于台湾片商也坐不住了,尤其是今年市场不景气的情形之下,于是台湾片商要求减少成本、降低明星片酬,并且采用抽佣发行方式,以及必须按时交货。

    这件事的导火索是周星驰的《济公》,以3000多万的高价卖给台湾片商,导致台湾片商血本无归。

    《济公》不是第一部扑街的电影,也不是质量很差的电影,但是他出现在特殊的时间点,以周星驰的号召力,仍然未能摆脱扑街的命运,这是港片号召力断崖式下降的一个缩影。
    第(2/3)页